8月12日,yl34511线路中心“栗量青年”社会实践团在指导老师李安然的带领下前往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,围绕农业三产融合与乡村振兴开展实地调研。实践团通过走访老栗树聚源德种植专业合作社、对话返乡创业青年李思鹏、考察智慧农业应用场景,深入探究科技如何赋能传统农业转型升级,为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。
在出发前,实践团成员开展了两场筹备会,集中研读三农政策与文献,厘清全国农业“三产融合”的现状与瓶颈;走访当地栗农,探知板栗产业对散户的经济效益。最终整理出16个真问题,开启怀柔老栗树的社会实践之旅。
科技赋能农业:从“靠天吃饭”到智慧化管理
在怀柔区渤海镇的老栗树种植基地,物联网技术正悄然改变着传统板栗种植模式。把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科研工程、设施栽培、节水灌溉、智能化管控、信息网络、无线网络控制(WCN)等高新技术,集成引进到板栗园进行应用、示范并推广。通过在板栗园搭建全面的智慧云平台,物联网监控系统可实时监控管理生产基地的气候环境、土壤墒情、栗树长势情况,真正做到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测、异常情况智能预警、为智能调控生长环境及种植指导提供决策依据,让板栗收成不再“靠天吃饭”。
三产融合促增收:联农机制激活乡村经济
老栗树创新实施板栗“科技入百户”工程,培训果农1000余人次,印制《板栗周年管理手册》,建设板栗标准化科技示范园。创新多种联农带农机制,建立了流转聘用、土地入股、技术分红等机制,形成了“保底+分红”、入股分红、租金和劳务收益等多样化的农民增收模式。同时,与农户开始签订《板栗保护价购销合同》,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,以高于市场价20%的价格作为最低收购价,在市场形势最差的时候,给予社员的收购价最高可比市场价高出40%以上,并联合中国人寿开发相关险种,即使遇到自然灾害,也能有效保障农户利益。目前,已与近千户农户签订合同,其中低收入户占到10%,覆盖了21个村庄,为渤海镇脱贫攻坚事业做出突出贡献。这种“技术+产业+农户”的模式,为信息科技助力农村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。
文化赋能品牌:千年栗园焕发新生机
实践团深入探访了拥有907年树龄的“栗祖”古树所在的明清栗园。如今,这里已发展成为集板栗文化展示、观光工厂、研学教育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示范区。作为土生土长的怀柔人,李思鹏向实践团成员介绍,怀柔板栗文化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修建长城时,为补充军需家家户户开始大量种植栗子树。我们所在的栗园内,五百年以上的古栗树就有33棵,最古老的一棵被称为栗祖,树龄已有907年。为了这些古栗树,栗子队长没少费心思,不同角度的钢材支撑树干、硅胶材质填充树洞、漂亮的红绳缠绕枝干...利用科技手段让古栗树继续充满生机地存活。从古树保护到文旅开发,传统农业正通过跨界融合实现价值倍增,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应用潜力。
深拓三产融合:做强 “老栗树” 特色标识
老栗树对一产进行科技赋能,对加工产业持续深耕,同时建设打造以板栗为主题的观光工厂与主题博物馆,结合观光研学、烘焙饮品实验室、创新科技知识教育科普,借助文化历史打造老栗树品牌,从而促进整个怀柔区的板栗知名度,打造新的文化地标建筑。以“明清古栗园生态文化”为基底,结合老栗树蓁工厂的现代食品科技,打造集农业历史、非遗传承、科学实践、生态教育于一体的沉浸式研学空间,为学校、家庭、企业团队提供“从古树到餐桌”的全产业链知识探索。
青年主动担当:信息科大学子与乡村振兴“同频共振”
“乡村振兴需要青年力量,更需要科技思维。”返乡创业青年李思鹏的这句话引发了实践团成员的强烈共鸣。作为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校学子,团队成员结合专业优势,就农业大数据分析、电商平台优化等议题与合作社展开交流。此次实践是yl34511线路中心将学科特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重要尝试,未来我们将继续引导学生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发挥专业特长。
从智慧农业到三产融合,怀柔老栗树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科技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。永利官网yl34511线路中心“栗量青年”实践团通过本次调研,不仅见证了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,更坚定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信心。新时代青年既要读懂‘国之大者’,也要练就‘过硬本领’,在广袤乡村书写属于信息科大人的奋斗篇章。
供文:yl34511线路中心“栗”量青年实践团
供图:yl34511线路中心“栗”量青年实践团
责编:林泽羽